編者按:2023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將于6月5日至6日在安徽合肥舉行。這是三省一市自2019年以來連續第五年召開座談會。今年會議主題為“攜手高質量一體化、奮進中國式現代化”。
當今世界,大國經濟競爭、科技競爭、制度競爭正成為全球競爭焦點,大國競爭又集中體現為世界級城市群的競爭。長三角作為我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全球競爭和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本報今日推出策劃,為您講述在全面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的“安徽故事”。
長三角一體化起初被人們認為是簡單的“區域經濟合作”,由單純地理位置而產生的城市集聚現象。但現在,這一制度被擴大到制度層面,被認為具有極大的區域帶動和示范作用。安徽加入長三角是這一變化中的標志性事件。
中部靠東 左右逢源
2003年,被稱為“長三角元年”。
這一年3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與上海、江蘇的黨政領導座談交流、簽署經濟合作協議,共同推進長三角區域合作、聯動發展。拉開三省市高層頻繁互訪序幕。
實際上,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滬蘇浙三地就開逐步強化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
但彼時,長三角并無安徽。在區域經濟版圖上,安徽區位獨特,資源豐富,交通發達,是一個“寶地”,卻在一段時間內經濟發展相對較慢。
江浙滬,一直被安徽視為先發區域。2003年,安徽幾乎在第一時間就提出“融入長三角”;2005年,安徽再次制定“東向發展”戰略,提出依托自身工業化基礎以及較低的土地、人力成本,吸引企業到安徽投資設廠,大力發展制造業,積極嵌入長三角產業分工體系。
安徽全境幾乎都在以上海為圓心五百公里經濟圈范圍之內,在高鐵時代500公里等于2小時。水路方面有“800里皖江”之稱的黃金水道,長三角的岸線資源豐富。運輸成本與時間越少,產業轉移越容易進行。
在本世紀初,聯合利華關閉上海工廠西遷合肥,建設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使產品成本下降46%,就是安徽執行“東向戰略”的最直接打法。
另一方面,幾乎在同時(2004年),國家開始實施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時,安徽省與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和山西6省被列入中部地區,經濟獲得持續穩定發展。
從那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安徽向東還是向西?融入長三角還是“中四角”(合肥、武漢、長沙、南昌/湘鄂贛皖)成為一個熱門議題。
彼時,安徽在描述自己的區域特征時,常常使用“中部靠東”;合肥也常說自己“左右逢源”。在不知不覺之間,安徽也擁有了一個無人替代的新定位——成為串聯“長三角”和“中四角”的重要紐帶。
海陸聯動關鍵樞紐
這并不意味著安徽搖擺不定。恰恰相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紐帶作用,正是促成安徽從“融長”到“入長”的關鍵因素。
中國有兩條非常重要的經濟帶,一條是縱向的沿海經濟帶,另一條是橫向的長江經濟帶,而長三角正好處在這兩條經濟帶的交匯點。
其中,前者連接“海上絲綢之路”;后者連接“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長三角通過海陸聯動,與外部世界連成一片。
在這樣的布局之下,安徽“入長”,既是長三角搭建進擊內陸的跳板,又將成為長三角海陸聯動的關鍵樞紐。
這可能也是安徽崛起的關鍵。安徽承東啟西,具有連接滬蘇浙、輻射中西部兩個扇面的區位優勢,是長三角與中部地區的戰略鏈接,是兩大國家戰略唯一的交集地區。
更重要的是,安徽承擔著長三角和中部地區要素鏈接的重任。在這樣的經濟地理上,安徽處在經濟幾何中心的位置上,以合肥為圓心,500公里為半徑畫一個圈,集聚了全國30%的人口、35%的經濟總量和40%的消費市場;如果以1000公里為半徑,就覆蓋了90%的經濟總量。
因此,安徽“入長”,是時也命也。 2014年9月25日,安徽作為長三角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終于在國家《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得到確認。
2016年6月,國家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安徽8座城市正式成為長三角城市群的新成員,長三角城市群范圍也由此前的“兩省一市”擴展到“三省一市”。
2018年,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安徽全省域被正式納入長三角地區,“向東發展”戰略得到進一步明確。
2019年12月,國務院發布《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將長三角區域范圍正式定為蘇浙皖滬四省市全部區域,安徽全省得以加入長三角。
這也意味著,在歷經多年東向戰略的磨礪后,我省正式邁入長三角省份行列;同時,合肥開始淡出“中四角”。
創新環境比較優勢
客觀上來說,安徽借長三角的“東風”、搭上一體化的“快車”,是最大的發展紅利、最大的發展動能。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5年,是安徽加快實現跨越式發展的5年:安徽經濟總量邁上4萬億元新臺階,2022年全省GDP達到4.5萬億,占長三角的比重達到16%,比2018年提高了1.8個百分點;2022年進出口總額達到7530億元,比2018年增長81.5%,占長三角比重提高1.2個百分點;合肥聯通長三角主要城市的2小時高鐵交通圈全面形成。
但經濟數據的改變,只是一個層面。數據變化的背后,是安徽樹立起嶄新的區域形象和新的發展歷史方位,安徽正處在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
其中一個最關鍵的變化是安徽“科技創新策源地”的形成。
安徽要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靠創新。
在國家層面的統一謀劃下,安徽攜手滬蘇浙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推動合肥、上海張江“兩心”同創;與此同時,安徽積極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依托大科學裝置集中區打造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在量子信息、新材料等前沿領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2021年12月,安徽依托科大訊飛組建省內首家創新聯合體——安徽省智能人機交互創新聯合體。一年多來,創新聯合體平臺開放559項人工智能產品及能力,聚集超過398萬個開發者團隊,總應用數超過164.6萬。
值得注意的是,在安徽,企業作為產業創新主體的態勢基本形成。省級實驗室、省技術創新中心,一半為高新技術企業承擔;132家新型研發機構中85家為高新技術企業牽頭組建。
2022年,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躍居全國第7位、連續11年位列全國第一方陣,創新環境由2021年的全國第12位躍升至全國第3位,實現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創新策源地的跨越發展。
今年4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開深入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加快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工作會議時提出:要在打造一流創新生態上當好示范,“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真正像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一樣打造創新環境?!?nbsp;
這也日益成為安徽立足長三角時擁有的新“比較優勢”。
要素流通高質量發展
回頭看去,全面推進長三角一體化是時勢使然。
中國經濟正在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新要求。從全局謀劃區域、以區域服務全局。不平衡是普遍的,但在發展中形成相對平衡,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
長三角地區在推動共同富裕實踐方面,始終走在全國前列,浙江省被中央層面賦予“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區”的重大使命,在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支持意見。
尤其在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全面提速,已從市場要素的自發合作進入體制機制深度融合的新階段。
舊的、“有界”的“條條框框”亟須打破,新的、“無界”的“跑道”亟須建立。
今年5月,長三角公共資源交易統一門戶一體化服務平臺正式開通,將有力推動公共資源要素在區域內的流動和配置。
統計數據顯示,長三角公共資源交易額約占全國交易總額的四分之一,在全國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要素流通和產權交易市場體系,以市場為基礎統一配置資源,實現長三角區域要素合理流動,實現企業之間、城市之間的資產調整和重組,應是未來長三角經濟融合與發展的必經之路。
以安徽為例,安徽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后,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參與全球要素分配,借力長三角嵌入全球產業鏈、參與高端供應鏈分工。
今年一季度,長三角三省一市GDP總量69799.12億元,逼近7萬億大關,占全國比重24.49%。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南通、合肥這八個長三角萬億俱樂部城市的一季度GDP總量占長三角的53%、占全國13%,撐住了長三角經濟大盤。
但光從經濟體量上衡量長三角一體化是不夠的。一個龐大體量城市群的地基深處,應該有共同的內生動力,它們之間的要素自由流動,有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乃至集成一批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在改革開放之后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特點是區域競爭尤其是縣域競爭——這是“分”的好處,它有更大的獨立性、靈活性、自主性等等。但到一定階段,合作還要往最深處進行。(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梁巍 政經八百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