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安徽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省人大代表姚艮平針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提出建議。5月31日,安徽省住建廳作出答復透露,表示持續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擴面提質,確保2023年底前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近年來,安徽堅持依法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持續鞏固合肥、銅陵2個垃圾分類國家試點城市成果。
其中,銅陵市聚焦擴面提標,建成區20.4萬戶居民投放設施覆蓋率達100%;合肥市形成黨建引領、居民自治、居委協調、物業參與、志愿服務“五位一體”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全省建成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52座,日設計處理能力45410噸;全省16個市中已有14個市實現全域(包括農村)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今后,安徽將因地制宜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出臺地方性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法律法規,進一步強化生活垃圾產生者的責任。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本省特色的生活垃圾管理模式,確保2023年底前做到包括縣區在內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同時,指導各市堅持依法行政、科學管理,建立健全市、縣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引領作用,進一步壓實垃圾分類主體責任,深入發動群眾,不斷提升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意識,促進習慣養成,形成垃圾分類自覺。
另外,持續加大源頭減量工作力度。協調相關部門,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禁止或限制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持續倡導和鼓勵旅游、住宿等行業推行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逐步擴大覆蓋面。堅決制止“餐飲浪費”,倡導“光盤行動”,推進源頭減量。
接下來,全省將積極配置分類收集運輸設施。全面布局和升級改造垃圾分類投放收集設施設備,配備相宜的專用分類收運車輛,加快推進垃圾收運和資源回收系統“兩網融合”。在2023年,具備條件的設區市基本建成與生活垃圾清運量相匹配的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體系。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吳奇)